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干货大汇总,父母教养孩子没思路就看这6招,简单超实用(建议收藏反复观看)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孩子应该穷养还是富养?”从前人们对此的探讨大多集中在物质层面。而今,“富养”的意义已延伸到了精神世界——善待自己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自己的内心丰盈。

孩子精神世界的丰富对其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现实的家庭生活中,家长是否足够重视孩子的精神生活?是否了解引起孩子精神困境的原因?如何才能“富养”孩子的精神?这些问题值得家长的关注与深思。只有家长做到言传身教的“养”,方能达成孩子精神世界的“富”。

少年儿童时期的精神生活对人的一生都具有重要价值。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丰富的内心、平和的心态,使孩子在平凡生活中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使孩子形成敏锐的感悟力和多元的思维方式,使孩子在挫折面前不退缩、在诱惑面前不茫然、在喧嚣面前不慌张,在挑战面前不胆怯。精神世界丰富的孩子,在生活中有目标,懂得感恩和满足,经常感到快乐与幸福,友善对待他人,善于沟通与合作。因此,家长要特别重视在家庭生活中富养孩子的精神。

但是,很多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更重视物质生活,关注孩子是否吃好喝好穿好,对孩子的精神世界重视不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PART.01

父母家庭中忽视精神生活的

五个方面

1.容易忽略情绪

2020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9000多名少年儿童的调查(以下简称“2020年调查”)显示,父亲、母亲最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 ,均排在第一位 , 比例分别为64.8%和61.6%;第二关心身体健康,比例分别比学习成绩低7个、12个百分点。而父亲、母亲对孩子情绪的关心则排在靠后位置,比例仅有5.2%和10.1%。

可见,家长关心孩子的成绩超过身体健康,对身体健康的关心又超过了情绪,三者中对孩子情的关心排在最后一位。这说明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把视线大多聚焦在孩子的作业、考试成绩等方面,对孩子的情绪关注不够。

情绪是孩子精神世界的外在反映,因此,当孩子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很多家长 感到特别吃惊,想不通孩子“怎么会这样”。

2.忽略孩子的自主闲暇时间

闲暇生活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为发展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积极的闲暇生活有助于人们丰富生活、愉悦心情,有助于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但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闲暇生活不重视,用各种学习活动占据了孩子的闲暇时间,或对孩子的闲暇生活缺乏引导,使孩子在休息时间里以玩手机或者去餐厅大吃一顿为主 。

2020年调查发现,有近半数孩子工作日每天的自主闲暇时间不足一小时,其中有 6.4%的孩子表示没有闲暇时间。即使在休息日,也有近三成孩子每天的闲暇时间不足一小时,其中有5.2%的孩子表示没有闲暇时间。

而且,孩子们的闲暇活动内容也比较单调,他们缺少对闲暇活动的支配权,闲暇活动主要是写作业、做家务、上网、看电视等。可见,现实中孩子们的闲暇生活单调、消极、被动,闲暇生活质量不高,表现为没时间玩、没地方玩、没伙伴玩、不会玩,超过三成的孩子表示常常感到无聊。

3.忽视孩子的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在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适应中具有独特作用,对人的情绪发展具有调节作用,是孩子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方面。

在与同伴交往中,孩子获得社会支持,学习理解与合作,更好地认识自己,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在群体交往中实现社会化。但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同伴交往不够重视,或者重视不到“点儿”上。

孩子们反馈:父母对自己的交友问题不够重视。父母与孩子在选择朋友的标准上也不一致,父母最喜欢孩子与“学习好”的同学交往,而孩子更喜欢与品行好、兴趣相同的人交往。

2022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近 25000名少年儿童的调查( 以 下 简 称 “ 2022年 调 查 ” ) 显 示 , 有24.6%的孩子表示烦恼主要来自与同学的关系。但是,有些家长很少关心孩子与同学等同龄人的相处状况,甚至不希望孩子与别的小伙伴交往,认为那是浪费时间的事。

4.忽视对孩子的情感支持

情感是人的感官、心理、精神上的感受。良好的情感支持有利于孩子形成稳定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是丰富孩子精神世界的基础。家庭中的情感支持更多体现在亲子沟通和亲子活动中。父母与孩子一起吃晚餐、阅读、运动,父母对孩子的倾听、共情与鼓 励,都是提供情感支持的有效方式。

但是2020年调查发现,父母给孩子的情感支持并不多。数据显示,每周经常与孩子一起共进晚餐的妈妈不足七成,每周经常与孩子一起共进晚餐的爸爸不足半数。

2022年调查显示,有一成多的孩子认为家人对自己不关心,有两成多的孩子表示烦恼主要来自“和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不好,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精神世界,使孩子更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数据还显示,与父亲关系好的孩子无抑郁的比例比与父亲关系差的孩子要高32个百分点,与母亲关系好的孩子无抑郁的比例比与母亲关系差的孩子高近32个百分点。

5.忽视孩子的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是孩子精神生活最直接的内容与来源,如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看电影,阅读,旅游等。但是,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比较缺乏文化活动。

2022年调查发现,近三成孩子 (28.5%)从没参观过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地方,一个月去过一次或更多的比例不足两成(16.1%),三个月至少去过一次的比例也 只有一成多(12.2%)。孩子表示没去过的首要原因是家附近没有(61.3%),排在第二位的原因是没人陪(35.8%)。

2020年调查也显示,经常与妈妈、爸爸一起阅读的孩子比例仅有三成和两成。有半数孩子表示很少与父亲一起看书,近四成孩子表示很少与妈妈一起看书。可见,家长对孩子闲暇时间的文化活动重视不够,与孩子一起进行文化活动的时间更是缺乏。

PART.02

易引起孩子精神世界困境的

四个因素

要更好地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家长首先要了解易引起孩子精神世界困境的风险因素,弥补孩子精神生活的不足,使孩子享受高品质的家庭文化生活。

分析发现,易引起孩子精神世界困境的主要因素有烦恼压力、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网络文化等。

1.烦恼压力

烦恼压力对人的精神状态有较大影响,烦恼多、压力大的人往往精神状态较差,继而可能产生心理疾病,导致人格障碍等。

孩子虽然年龄不大,但是同样面临着各种烦恼与压力。2022年调查发现,孩子的烦恼主要来自考试成绩 (58.0%)、学业(49.5%)、和同学朋友的关系(24.5%)、和父母的关系(22.6%)、外表(14.4%)、健康(13.1%)、和老师的关系(10.8%)、金钱(10.1%)等。只有24.5%的孩子表示“没烦恼”。可见,孩子的烦恼与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业、社交、外表、健康等方面。

研究还发现,烦恼压力对孩子的精神状态有较大影响。生活中有烦恼的孩子经常感到快乐的比例为38.6%,而没有烦恼的孩子经常感到快乐的比例为64.8%,二者相差约26个百分点;有烦恼的孩子表示完全没有紧张、焦虑、不安情绪的比例为48.2%,没烦恼的孩子表示完全没有紧张、焦虑、不安情绪的比例为 85.0%,二者相差近 37个百分点。这说明生活中的烦恼给孩子带来的压力直接影响到精神状态,使孩子不快乐,生活缺乏松弛感。

2.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影响孩子精神状态的重要因素。如果与父母、同学、老师相处不好,会使孩子产生很大的精神压力,影响其情绪和精神状态,甚至影响其心理健康。调查发现,孩子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上也存在诸多问题。

2022年调查数据显示,孩子认为自己与爸爸、妈妈关系不好或一般的比例分别为19.4%、12.3%,与老师关系不好或一般的比例为19.6%,与同学关系不好或一般的比例为14.2%。可见,为数不少的孩子有人际关系困惑。

人际关系上的问题易对孩子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产生负面影响。以同伴关系为例,调查发现,与朋友相处很好的孩子较少感到快乐的比例为12.2%,而与朋友相处很不好的孩子较少感到快乐的比例为50.3%,二者相差了约38个百分点。可见,人际关系对孩子的情绪影响较大,家长要特别重视孩子与身边人的相处情况。

3.健康生活方式

很多研究表明,生活方式与人的精神世界关系密切。运动、睡眠、饮食等对人的精神世界影响非常大。2022年调查显示,如果孩子每天运动1小时,没有抑郁、焦虑的比例为87.7%、78.2%,但是如果孩子每天几乎不运动 ,没有抑郁 、焦虑的比例则为61.8%、53.8%,分别相差了约26个、24个百分点。

如果孩子每天喝2次及以上含糖饮料 , 重 度抑郁 、焦虑的风险为16.0%、12.0%,而几乎不喝含糖饮料的孩子,重度抑郁、焦虑的风险为4.4%和3.1%,分别相差近12个和近9个百分点。 但是,很多家长不重视孩子的生活方式养成教育,使孩子从小形成了一些伤害精气神的不良生活方式。如不爱运动、不想出门、大部分时间宅在家里、吃快餐或外卖、晚上不睡觉早上不起床、把喝高糖饮料看作时尚等。

有些家长不仅不重视孩子的生活方式,自己也和孩子一样晚睡、不吃早餐 、不运动等 。调查发现 ,有56.0%的小学生和72.0%的初中生睡眠未达标,能做到每天运动 1小时的比例仅有17.6%,有13.1%的孩子每周至少4天喝含糖饮料。

4. 网络文化

文化是精神世界的显著标志,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受文化影响最大。《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未成年人触网率已经达到97.2%,接近饱和,未成年人的学习、社交、娱乐等很大程度上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网络文化丰富多元,既有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也存在一些不良的价值观、社会思潮和生活方式等。

网红、短视频、微短剧、网络小说、社会热点事件等,都会对孩子产生较大影响。2022年调查发现,孩子在网上最喜欢看幽默笑话类的段子,超过四成孩子喜欢穿越类网络小说,三成多孩子喜欢奇幻类、灵异类网络小说,还有近三成孩子喜欢玄幻仙侠类网络小说。孩在刷手机消磨时间的过程中,这些内容有可能对精神生活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有些网络小说宣扬不正确的价值观,有些网红在直播间传达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些孩子对过度娱乐化、碎片化、媚俗化的网络内容缺乏分辨能力,还有的孩子遭受过网络欺凌,或沉迷于网络游戏,产生了网络社交依赖症等。

调查显示,有两成家长对孩子在网上阅读什么内容并不关心,经常和孩子一起进行网络阅读的家长只有两成。很多家长对孩子使用网络的管理方式以唠叨为主,对孩子的引导较少。

PART.03

丰富孩子精神世界的

路径与建议

富养孩子的精神,使孩子的精神世界更加富足,是新时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

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孩子更好地发现与发挥自身潜能,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更好地拓展生命的长宽高。结合家庭生活视角及影响孩子精神世界的若干因素,下面有几条丰富孩子精神世界的路径供家长参考。

1.以孩子的精神需求为中心

要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家长首先要充分了解孩子的精神需求,站在孩子的视角为他们提供文化产品与设计文化活动。

要主动去发现孩子喜爱的精神食粮,而不是完全从成年人的视角出发,只提供成年人认为对的、孩子需要的但孩子未必真正感兴趣的精神文化产品。

例如,同样是文学名著,家长喜欢的与孩子喜欢的图书往往在形式、内容上差别很大。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了解他们喜欢的文化产品类型,结合孩子喜欢的形式进行推介与引导。

此外,以孩子的精神需求为中心,就要从孩子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出发,为孩子营造精神家园。家长还要不断审视与修正自己的教育站位,不能只重视学业发展而忽视孩子休闲、娱乐、社交等方面的发展,要尽量给孩子的生活减负,保障孩子的自主闲暇时间,使孩子在自我探索中自由成长与发展。

2.建设积极向上的家庭文化

文化环境对精神世界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要重视家庭文化建设,使孩子在健康积极的家庭文化中得到熏陶。

家长可从三个层面下功夫进行家庭文化建设。

第一,多增加家庭文化方面的投入.使孩子在家中经常看到、摸到各种文化产品,如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学习用具等,使孩子伸手可以拿到想读的书,睁眼可以看到好看的图画,在休息时间有音乐萦绕。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纪录片、电视剧、地球仪或地图等。

第二,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习惯上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如家长主动做好榜样,给孩子展现出爱学习、有教养、有生活情趣和生活能力的模样,使孩子时常看到家庭文化给生活带来的美好,从小耳濡目染。

第三,要制定家庭文化的相关规则与制度,把孩子的好行为稳固下来,如每周进行两次亲子共读,家人每年共同出游一次,每天有半小时家人分享见闻的时间等。这些方式既加强了家庭文化建设,也塑造了良好家风,使孩子的精神世界更加富足。

3.富养精神时还要穷养身体

身体健康与精神健康关系密切,身体不健康的人精神状态往往萎靡不振。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安排好孩子的一日三餐,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家长还要穷养其身体,创造机会让孩子的身体“受些苦”,尤其要重视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和劳动意识。很多家长不重视孩子的运动与劳动,2022年调查显示,有近半数孩子表示“家长不重视”是影响劳动的首要原因。

家长要观察、了解孩子的运动兴趣,引导孩子从简单的运动项目和喜欢的运动项目开始,进行各项运动。如利用周末和孩子一起去爬山,或与孩子一起进行“City Walk”(城市漫步),饭后拉着孩子去遛弯儿,使孩子在走走停停中了解当地的文化、风俗、变迁等。如果孩子有喜欢的运动项目,家长要多为孩子助力,如请专业人士指导等,使孩子的运动技能得到提升、运动兴趣更加持久。家长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不仅要在家庭中给孩子安排适宜家务,还要带孩子多参加公益劳动,如到小区做志愿服务,或鼓励孩子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在运动和劳动中,不仅劳其筋骨,也丰富其精神世界,从而让孩子学会迎接挑战、合作奉献等。

4.重视亲子关系和亲子沟通

亲子关系是孩子能接触到的最亲近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和精神。

2022年调查显示,和爸爸关系很不好的孩子经常感到快乐的比例为22.3%,和爸爸关系很好的孩子经常感到快乐的比例为55.7%,二者相差约33个百分点;和妈妈关系很不好的孩子经常感到快乐的比例为21.3%,和妈妈关系很好的孩子经常感到快乐的比例为54.0%,二者同样相差约33个百分点。

因此,家长要特别重视与孩子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使家庭成为温馨的港湾,成为孩子精神世界的支持力量。

俗话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要从良好的亲子沟通开始,家长要利用家庭生活中的各种契机与孩子开展交流,交流话题不要只围绕考试和学习,要多从孩子的兴趣、交友、娱乐展开,也要多关心孩子感到烦恼的事情。即使与孩子谈学习和考试,家长也要从理解和帮助孩子的角度出发,使孩子在交流中获得情感支持。

5.多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

除了亲子关系,家长还要重视孩子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要对孩子的校园生活多加了解。

2022年调查发现,和老师关系很不好的孩子经常感到快乐的比例为20.9%,而和老师关系很好的孩 经常感到快乐的比例为57.4%;和同学的关系很不好的孩子经常感到快乐的比例为18.3%,而和同学关系很好的孩子经常感到快乐的比例为56.2%。数据还显示,需要倾诉时有可信赖的人,孩子经常感到快乐的比例为 61.0%;没有可信赖的人,孩子经常感到快乐的比例为27.7%。

家长要做好家校合作,多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状况,多为孩子创造与同龄人进行线下交往的机会,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使孩子在生活中找到可信赖的人。

6.善于发现和利用文化资源

每个人的气质里都藏着他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要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必须让孩子多多接触各种文化资源,多到实践中去。无论是图书、戏剧、电影、展览,还是旅游、体验,都能给孩子带来宝贵的精神食粮。

家长要善于帮助孩子挖掘身边的文化资源,如公园里的一草一木,故乡的星月流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都可以成为文化教育资源。

家长要鼓励孩子走出房间、走下 络,鼓励孩子到书店、电影院、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地方去。除了线下文化场所,家长还要善于用好数字类文化资源,用数字技术为孩子的文化生活赋能,解决文化资源供给不足的困境。

例如,在有些农村地区,身边的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不多,家长可以通过网络找找孩子感兴趣的文化资源。

纪录片、线上音乐会、旅游专题片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家长要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进行自主选择,或者与孩子一起发掘其喜欢的文化资源。家长也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对孩子加强引导,使孩子过上高品质的文化生活,丰富精神世界。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干货大汇总,父母教养孩子没思路就看这6招,简单超实用(建议收藏反复观看)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