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童年
网络分享——不要对孩子说的26句话!
关于消费观
不要说:家里穷,爸妈赚钱不容易,省着点花。
应该说:宝贝,每一分钱都是爸爸妈妈辛苦赚来的,我们可以把它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这样既珍惜了付出,也能让钱发挥更大的价值呀~
关于能力鼓励
不要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
应该说:宝贝,刚才你已经很认真地尝试了,虽然结果还不完美,但妈妈/爸爸看到了你努力的样子!咱们再一起理清楚步骤,慢慢来,你一定能掌握的~
关于学习与玩耍平衡
不要说:别玩了,赶紧去学习,一天就知道玩。
应该说:宝贝,妈妈/爸爸看你玩得特别开心(观察细节)!不过咱们约定的学习时间快到啦,要是现在先完成作业,等下就能痛痛快快玩,还能多玩10分钟,怎么样?
关于分享教育
不要说:你怎么这么自私,一点都不懂得分享。
应该说:宝贝,你看XX小朋友拿着他的玩具来找你玩了(具体场景),如果你愿意把你的小汽车借给他,你们说不定能一起编出超有趣的故事呢!分享就像递出一颗糖,自己也会收获双倍的甜哦~
关于做事反馈
不要说: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以后还能干什么。
应该说:这次没达到预期没关系(先共情),咱们一起看看哪里可以调整——比如刚才折纸的时候,是不是第一步对折没对齐?下次注意这个小细节,一定能做得更漂亮!妈妈/爸爸相信你有这个能力~
关于付出与责任
不要说: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你就不能争气点。
应该说:宝贝,爸爸妈妈每天上班是为了给咱们的小家创造更好的生活(具体场景),也想看到你健康快乐地长大。如果你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或者帮我们分担一点小任务,那我们会觉得特别幸福!
关于情绪安抚
不要说:你再不听话,我就告诉老师去。
应该说:宝贝,你刚才这样做(描述行为),是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吗?(蹲下来平视)如果是遇到了困难,咱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解决;如果是想试试新事物,也可以和爸爸妈妈商量。
关于好奇探索
不要说:别问了,哪来那么多为什么。
应该说:宝贝,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肯定好奇心)妈妈/爸爸也不太确定,我们一起查百科书/上网看看,说不定还能发现更有趣的答案呢~
关于人生期待
不要说:你要是考不上好学校,这辈子就完了。
应该说:宝贝,好的学校确实能给你更多资源,但人生的精彩从来不止一种(举例子:比如你喜欢的画画/编程,只要坚持,都能成为你的闪光点)。重要的是找到你热爱并擅长的事,努力去做,同样能活出精彩。
关于勇气培养
不要说:你怎么这么胆小,像个缩头乌龟。
应该说:宝贝,害怕是很正常的(接纳情绪)!妈妈/爸爸第一次上台演讲也腿软呢(自我暴露)。咱们先从小的挑战开始——比如今天自己睡一间房,或者和隔壁小朋友打个招呼,完成后你会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厉害!
关于家庭归属感
不要说:你就是个累赘,早知道就不生你了。
应该说:宝贝,你知道吗?(温柔拉近距离)你第一次叫“妈妈/爸爸”时,我激动得哭了;你学走路摔倒了又爬起来,我觉得你像小勇士;每次你给我画歪歪扭扭的画,我都偷偷收在抽屉里……你是我们最珍贵的礼物,怎么会觉得是累赘呢?
关于家务参与
不要说:你看看你,把家里弄得这么乱,烦死了。
应该说:宝贝,这里有点乱了。来,我们一起收拾,让它变回原来的样子吧!
关于尊重与沟通
不要说:你别管大人的事,小孩子懂什么。
应该说:宝贝,你刚才说的(重复孩子的话)特别有意思!(重视观点)其实大人也会遇到难题,比如妈妈/爸爸最近工作上有个选择,你觉得选A还是选B更好?说不定你的主意能给我启发呢~
关于犯错成长
不要说:你总是这样,一点都不长记性。
应该说:宝贝,上次你忘记带水杯,结果在学校口渴了(回忆具体事件),这次又忘带作业本(关联当前)。咱们要不要一起想个办法?比如睡前把第二天要带的东西列个清单,贴在门口,这样就不会漏了~
关于规则约定
不要说:你别再这样,我就不给你买玩具了。
应该说:宝贝,你特别想要这个新玩具(共情需求),我们可以一起定个小目标——比如这周每天按时睡觉、自己整理书包,完成的话周末就去买!这样你通过努力得到的玩具,是不是会特别珍惜?
关于家庭责任
不要说:你怎么这么懒,什么都不帮家里做。
应该说:宝贝,妈妈/爸爸今天有点累(示弱),你能帮个忙吗?(具体任务)比如把茶几上的水果洗一洗,或者给阳台的花浇浇水?你帮忙后,咱们家的幸福感会“唰”地涨好多呢~
关于个性接纳
不要说:你怎么跟你爸/妈一个样,没出息。
应该说:宝贝,你刚才(具体行为)的样子特别像爸爸/妈妈小时候(建立联结)!不过你比我们更勇敢/更有想法(突出优势)——比如你坚持学滑板,哪怕摔倒了也没放弃,这就是属于你的“超能力”呀~
关于电子设备管理
不要说:你就知道看电视/玩手机,眼睛不要啦。
应该说:宝贝,你最近看/玩的这个内容挺有意思的(关注内容)!不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咱们得保护好它~要不我们定个“屏幕时间”:每天写完作业后可以玩20分钟,时间到了就一起做眼保健操,或者去楼下跑两圈,怎么样?
关于兴趣支持
不要说:你别参加那些没用的活动,浪费时间。
应该说:宝贝,你选的这个(具体活动)特别棒!(肯定选择)上次你参加机器人比赛,和小伙伴一起解决问题的样子,妈妈/爸爸都看呆了——这些经历能让你学到课本里没有的能力,特别有意义~
关于分数认知
不要说:你看看你考这点分,还有脸回来。
应该说:宝贝,这次分数没达到你自己的目标(聚焦进步),咱们一起看看试卷(具体分析):这道题是知识点没掌握,那道题是粗心算错了。咱们把这些“漏洞”补上,下次一定能更上一层楼!
关于顶嘴沟通
不要说:你怎么这么爱顶嘴,一点都不尊重长辈。
应该说:宝贝,我知道你有自己的想法(接纳情绪),但刚才说话的语气有点急(描述事实),妈妈/爸爸有点难过(表达感受)。咱们可以试试“先说想法,再说理由”,比如:“妈妈,我觉得……因为……”这样大家都能听懂对方的心意~
关于学习动机
不要说:你要是考好了,想要什么就给你买什么。
应该说:宝贝,学习不是为了奖励,而是为了让你拥有更多选择的能力(深层意义)——比如你想研究宇宙,就需要学好数学和物理;你想当画家,就需要坚持练习。不过这次你进步这么大,咱们可以一起选个小礼物庆祝,怎么样?
关于否定期待
不要说:你太让我失望了,我对你没指望了。
应该说:宝贝,这次的结果确实和我们的期待有差距(客观描述),但我知道你已经尽力了(肯定努力)。失败不代表“我不行”,只是“我还没找到更好的方法”。咱们一起总结经验,下次一定能突破!
关于交友引导
不要说:别和那个孩子一起玩,他不是好孩子。
应该说:宝贝,你和XX小朋友玩得很开心(观察),他身上有哪些优点吸引了你?(引导发现)如果他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你也可以试着教他呀~交朋友就是互相学习、一起成长的过程~
关于个性评价
不要说:你这么调皮,以后肯定没出息。
应该说:宝贝,你的精力真充沛! 但我们要学会在合适的场合表现。想想看,怎么把你的活力用在合适的地方/事情上?
关于内向接纳
不要说:你就是个内向的孩子,改不了了。
应该说:宝贝,内向不是缺点呀(消除标签)!你认真听别人说话的样子特别有耐心,写的故事也很有想象力(具体优点)。如果你想更主动一点,我们可以从“每天和1个小朋友打招呼”开始,慢慢来,你舒服的节奏最重要~
总结:“谨言育儿,守护成长”,愿每一位家长都能意识到语言的力量,用温暖、鼓励的话语陪伴孩子成长,让他们在充满爱与尊重的环境中,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童爸育儿:在网络上看到这26条育儿箴言,有网友质疑道:“这不能说那不能说,孩子才会如此脆弱。” 这其实是对 “尊重式沟通”存在误解——真正的尊重并非放任,而是用恰当的语言传递爱与规则。那些长期遭受语言贬低(如“笨”“没用”)、情感绑架(如“都是为了你”)、威胁恐吓(如“不听话就XX”)的孩子,反而更容易陷入慢性自卑或焦虑(“我永远做不好”); 形成讨好型人格(因恐惧抛弃而过度顺从);甚至走向极端逆反(用对抗维护尊严)。真正的脆弱,源于持续的低价值感与安全感缺失。
而那些”应该说”的积极表达,恰恰是在培养孩子真正的抗挫力。积极沟通≠回避问题,而是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困境:把“失败”转化为学习机会(“这次没做好,我们看看怎么调整?” →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恐惧”转化为尝试勇气(“害怕很正常,我陪着你试试” → 积累成功经验);把“错误”转化为责任意识(“房间乱了,我们一起收拾” → 行动代替指责)。这才是扎根于内心的韧性——因为孩子相信:困难可以解决,我值得被支持。
这里我也有几点补充思考:这26句育儿建议本质上是一份”成长型沟通的工具箱”,而不是刻板的教条清单。它的价值在于揭示了亲子互动的核心逻辑——用语言传递尊重、用态度培育韧性、用行动示范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工具的真正生命力,在于使用者能否透过表象看到三个关键维度:一是教育的本质是关系的共建,而非单向输出;二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体,需要根据年龄特点、性格特质和具体情境灵活调整沟通策略;三是语言背后的情感温度,比句式本身更重要——当”我相信你能做到”成为发自内心的信念表达,远比生硬背诵模板句式更有力量。
在亲子沟通中,真诚始终是根基。机械套用“应该说”的句式往往流于表面,孩子能敏锐感知话语背后的真实情绪——当父母说“我相信你能做到”时,若眼神游离、语气敷衍,反而会形成认知冲突。同样,那些“不能说的话”往往源于家长的疲惫或沮丧,这恰恰提醒我们:接受自身不完美比追求完美更重要。在意识到不当言行后,及时修复关系尤为关键(例如“对不起,妈妈刚才太着急了,那句话说得不对,其实我想说的是…”)。这种持续觉察与改进的过程,才是育儿路上共同成长的密码。
《功夫熊猫》里的乌龟大师说出了儿童教育的秘诀——“你只需要学会相信”。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任由父母、老师去涂抹,而是一粒种子。正如《功夫熊猫》中乌龟大师所说:“我无法勉强一个树何时开花,何时结果。无论我们做什么,这种子终会长成桃树,我们或许想要苹果或是橘子,但能得到的只是桃子。” 父母除了引导他、培育他,最重要的是相信孩子,也相信我们自己。
也许他可以
只要你愿意引导他
精心培育他
而且相信他
你只需要学会相信
你会学会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