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个帖子,说真正的“富养”并不是给孩子足够多的经济支持,不是能投入大量金钱去上各种补习班、兴趣班,也不是能带他们去更远更好的地方,或买下他们喜欢的一切;
真正的富养,是父母愿意花时间和心思陪伴孩子。
我很认同这个观点。
好的养育,并不一定要花很多钱;否则,我们也不会有生三个孩子的勇气。
真正重要的,是和孩子建立真实的连接,去“看见”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
要做到这一点,别无他法,就是花时间与孩子相处,并且,大量地与孩子说话。
这也是我们养育三个孩子的小秘诀,毕竟是独立在海外带娃,我们无法事事周全,面面俱到,无法顾上每一个细枝末节的需求。
但我们会坚持每天抽出一点时间,与孩子建立连接,给每个孩子一小段属于他们的“专属时光”,让他们能自由地表达、被认真倾听。
其实只要有一段心与心的对话,就能让我们重新走进孩子的世界。
如果说育儿真正有诀窍,我想一定是:多跟孩子聊天。
不要等到无法沟通时,才开始后悔
我听过太多父母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抱怨:孩子根本无法沟通。
有的父母甚至震惊,孩子怎么会有那么多自己完全无法理解的想法?
他们的小脑袋瓜里究竟是什么时候冒出这些出人意料、甚至有些偏激的念头;
那完全不是出于父母本身的价值观和养育初衷,这一系列的变化让父母措手不及。
我想到前不久和队友一起看的一部英剧《混沌少年时》,这部剧可能是所有青春期父母的噩梦。
剧中,一个看起来乖巧听话、安静懂事的13岁男孩,竟然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女同学。
他的父亲起初坚信儿子绝不可能做出这种事,直到亲眼看见那段拿刀捅人的视频,整个人几乎崩溃。
那个他每天见到、亲密相处、以为很正常的孩子,原来内心正经历着无声的煎熬、压抑与扭曲。
父亲不解,孩子明明待在房间里,怎么会学坏呢?
殊不知在看似风平浪静的网络世界里,潜伏着无数无声的诱惑与暴力;它们像一颗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悄悄侵蚀着孩子的心。
这部剧只有短短四集,每一集都堪称经典,引人深思。
真正好的剧,是会像一把“利剑”刺入我们内心,让我们的内心泛起阵阵涟漪,陷入思考。
我和队友也被这部剧震撼了,后来聊了很久,我们也惊恐孩子会不会在青春期时会做出什么令人乍舌的事。
最后我们得出结论,我们相信孩子不会在青春期阶段“突然变坏”。
所有的疏离、叛逆、冷漠、封闭,都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结果。
然而,父母存在的意义,就是要足够敏感地察觉;当孩子有一点点不对劲时,愿意停下脚步,走近他、倾听他。
只要孩子还愿意分享,事情就永远不会太糟。
哪怕他说的话让我们困惑、难堪,甚至刺耳,也要庆幸,他还在对我们说。
我们不能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予他们很少的陪伴和交流,等他长大了、进入青春期了,就开始期待他对我们掏心掏肺、什么都愿意分享。
那是不可能的。
亲子沟通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种长期的语言关系,在日常对话中连接起彼此的心。
一个从小就习惯与父母大量交流、可以安心表达的小孩,长大后才会拥有稳定的情绪、清晰的思维;
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与父母在思想上同频,拥有相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样的孩子,哪怕进入青春期之后,也不会轻易“学坏”。
父母的角色,谁都无法替代
现在的父母,生活和工作的压力都很大,忙了一整天之后,常常就累得不想说话,只想拥有片刻安静。
如果这时候孩子在耳边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问些奇奇怪怪的问题,说一些摸不着头脑的话,真的会很让人崩溃。
所以很多父母宁愿“沉迷”于工作,都不想花时间陪孩子;
工作哪怕再苦再累,至少自己仍是自由掌控的,但跟孩子一起常常就会有身不由己的失控感。
有些父母甚至觉得:我这么努力地工作、挣钱,还不是为给孩子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条件;
挣钱养家才是自己的职责,至于陪伴、管教、沟通这些事,交给爷爷奶奶或保姆也没什么不妥。
我养了三个孩子,深知带孩子有多不容易。
从出生起,那一声声哭闹,诉说的是一个又一个需求,喂奶、换尿布、哄睡、安抚。
等孩子渐渐长大,需求变得更复杂,常常还会惹出很多麻烦让大人头疼不已。
养育一个孩子,需要耗费太多的时间、心力和耐心;其中的牺牲与付出,说不完、道不尽。
所以有太多人都想忽略或想跳过育儿这个琐碎的、磨人的过程,孩子扔给别人养;
有的孩子一天内甚至要更换好几次照顾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保姆,孩子本应与父母相处的大量时间被替代了。
这样一来,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自然也被削弱了,对孩子的了解也是微乎其微。
当孩子还小时,看不出什么异常。
进入青春期以后,父母就会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与自己的心理距离有多远,以至于难以理解孩子的各种叛逆,诧异为何孩子的价值观与自己的相差如此之大。
这就是养育过程中缺乏陪伴的结果。
之前我怀着我们家老三的时候,整个孕期都很辛苦。
那时就有不少人跟我说,为什么不把其中一个或者两个孩子送回国内,让老人帮忙带,这样可以减轻不少负担。
但说实话,哪怕在最累、最难的日子里,我都没有动过这个念头。
因为我始终相信:
孩子既然是我带到这个世界上的,我就希望能亲自陪伴他们成长。
他们的童年只有一次,错过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孩子的成长,就像一棵树的生长,是不可逆的过程,无法推倒重来。
每一个阶段都有属于那个年龄的任务与特质,一旦错过,就真的很难弥补。
所以,无论多忙多累,也要珍惜孩子的此时此刻。
哪怕每天只是短短十分钟,也请放下手机,坐下来,听他们讲讲今天的趣事,聊聊他们的想法。
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片刻,其实正一点一点筑起你和孩子之间最深的信任。
给每个孩子专属的聊天时光
我们家三个孩子,一直以来都是由我和队友两人在带。
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实行的是“捆绑式带娃”,也就是一个人带三个孩子,另一个人休息。
这样的安排对我们大人来说确实是更好的,两个人都有照顾孩子,同时又都有一些喘息的时间。
但后来我们发现,这样的方式虽然对父母好,却未必对孩子最好。
三个孩子在一起确实有乐趣,能一起玩、一起闹,可在那样的热闹里,想和某个孩子深入对话,几乎是不可能的。
于是,我们慢慢调整带娃的方式,除了前面说的一带三,我们还会刻意抽出时间,给每个孩子单独的陪伴。
这是家里有多个孩子之后,必不可少的。
只有在和孩子单独相处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他们需要被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靠近。
父母不能用同一种方式去对待每一个孩子,而应充分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找到与孩子之间的专属连接方式。
就像我们家老大属于内敛沉默的孩子,他不会像弟弟妹妹那样,一回家就叽叽喳喳地讲学校的趣事,恨不得将一天的经历都描述出来。
甚至坐在沙发上很正式地跟他聊,他也不会说太多,聊着聊着就被其他事情打断。
后来我就发现,打开他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带他去运动。
当他跟我们一起跑步、骑车、散步时,周围的空气和节奏让他放松,他会很自然地说出那些平时藏在心底的话。
老二就完全不同,她是个感情细腻又爱分享的小女孩,给她一点表达的机会,她就能滔滔不绝地讲出自己的想法。
我常常和她一起做些小手工,串项链、做芭比娃娃的衣服、设计发型。
在那些静静坐着的时光里,她会慢慢打开话题,聊学校里的友谊、小小的心事,以及她的内心世界。
这些片刻,让我得以更深地理解她,也更靠近她。
而最小的老三,则是家里的小话匣子,每天放学路上,就会开始他的每日播报,一路分享学校的新鲜事。
晚上睡前,我常常会特意多留些时间,听他聊一聊那些小心思。
每个孩子的心,都藏着一把独一无二的钥匙。
只有当父母愿意放下手头的忙碌,找到那把属于他的钥匙,我们才能打开那扇门,
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与他们建立起亲密的连接。
孩子的成长,其实就是一场“被看见”的旅程。
当我们愿意花时间听他们说、陪他们聊,他们的心就会慢慢向我们敞开。
说得多一点,听得多一点,连接也就更深一点。
我希望我和孩子之间能够始终保持这种紧密的连接,无论何时,他们都知道在父母这里还有一个安全港湾,得以停靠和歇息。
稍作休息之后,他们又可以带着满满的能量,重新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