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分享?
家长具体应该怎么做,方法永远比问题多。
1.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美国教育专家Sara Lise Raff 认为:5岁之前的孩子不能真正理解分享的概念。但家长可以将共享、合作的意识注入到日常生活中。
尝试轮流拥有一个物品,是宝宝学习分享的第一步。比如搭积木,妈妈先搭一块,然后对孩子说:“该你玩啦!”
2.家长给孩子做好榜样
孩子常常观察并模仿家长的行为,所以家长要为孩子建立好榜样。
妈妈吃苹果时问孩子想不想来一块;看电影时爸爸妈妈互相咨询对方的意见等,家长的示范作用能促进孩子分享意识的建立。
3.让孩子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分享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轮换和交换,这两种方式都能让孩子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家长可以用计时的方式引导孩子进行轮换,让孩子明白,分享不等于永久性失去。
在公共玩具区,家长告诉孩子,你能玩10分钟,计时器响了后轮到其他小朋友玩10分钟,小朋友玩了10分钟,你又可以玩10分钟。
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和小朋友交换玩具,让孩子懂得,分享玩具自己不仅没有失去玩具,反而可以玩到别人的玩具。
孩子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也会越来越愿意去分享。
4.家长及时称赞孩子
大多数情况下,家长关心孩子是否有礼貌、有教养,但常常忽略孩子的进步。
孩子做到分享时,家长要给予表扬或直接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
家长的肯定让孩子认识到,分享是正确、被称赞的行为,这样激励孩子继续分享。
5.建立分享规则
成年人有视若珍宝、不愿借给别人的东西,孩子也是一样。家长和孩子将物品分类,哪些是愿意分享的,哪些是不愿意分享的。
孩子从小盖到大的被子不愿意分享,但绘本和食物可以分享,如何分类由孩子自己决定。
所有方法都建立在孩子自愿的基础之上。尊重孩子的物权意识,多给孩子提供社交机会,TA早晚会迈出分享的第一步!
家长可能问,我们引导自己孩子分享,如果遇到上来就抢玩具的孩子,怎么办?
首先交给孩子自己处理,如果孩子求助,家长一定要维护孩子的玩具。
然后就是将这篇文章转发出去,让更多家长看到,为孩子将来身处一个公平、讲理的环境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