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女儿相对的自由
对儿子如此“强权”,但在与哥哥相差十七岁的小女儿刘倚帆身上,刘墉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教育方式:
△女儿可以趴在地毯上一边看电视一边做功课;
△女儿半夜还在洗澡、听音乐,刘墉只是提醒一次,不听就算了,让她自己承担由此引发的后果;
△女儿穿衣打扮可以自己做主;
△女儿犯了错,母亲忙着责怪,可父亲刘墉却总在一边安慰……
但刘墉给女儿的自由是相对的,在某些方面严格要求,原则问题坚决不放任自流,比如最初在学汉语时,刘倚帆一点都不在意,读不准就不读了,嘻嘻哈哈地跟父亲笑闹。刘墉就板起脸,责令她一遍遍重读,不读准不许吃饭。这让刘倚帆十分委屈,但渐渐地她也终于明白,学习中文,对于华裔后代是一门不容忽视的必修课。
刘墉承认,自己给儿子较少的自由,而给女儿较多的自由。因为女儿心思细腻,感情相对脆弱,所以教育方面要讲究方法,多加鼓励。
而养儿子就要让他志在四方,放开双手,让他走出去,让他走得稳,给他一颗能够感受生活的心。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刘轩:
不做刘墉第二,
只做刘轩第一!
不过,在刘墉“强权教育”下的刘轩可并不是标准的教科书式的“乖孩子”。
01
因为强权教育,也曾经叛逆
青春期的刘轩经常跟刘墉唱反调,考大学时,他报的是心理学系,他对父亲说:
“你知道我为什么报心理学系吗?因为你有病,将来好给你治。”
而父亲对妹妹和对自己截然不同的管教方式,也使得刘轩不无抱怨:“你为什么老是管着我,而对妹妹却那么温柔?”
因为父亲名气太大,而且又把自己写进了书里,基本上每到一个地方,总会有人见面跟刘轩打招呼说:“我看过你爸的书”或“我是看着你长大的”,这让刘轩一度感觉自己的生活被完全暴露给公众而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甚至想要反抗父亲。
不过,刘轩在进入哈佛大学独立生活之后,才逐渐明白了父亲强权教育的良苦用心:
自己就像只风筝,
爸爸就是放风筝的人,
是爸爸的正确牵引,
使自己乘着风势,
越飞越高。
大学毕业后,刘轩本以为父亲会在选择志愿、就业地点和婚恋情感诸方面“横加干涉”。没想到,刘墉压根不问不管:“你翅膀硬了,可以放飞了。”
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自由的刘轩却说:
二十一年来,我讨厌他的严加管束,二十一年后,我感谢他的宽宏大量。我该起飞了,却莫名其妙地有点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