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原因,是我们有时候会忘记孩子的年龄,或者高估孩子的能力。
我们习惯于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一看到孩子完不成、做不到,我们就会非常恼火。
我经常会收到一些咨询,为什么三四岁的孩子和小伙伴玩的时候总是闹矛盾,一有不如意就哭唧唧?
为什么五六岁的孩子明明答应好要自己做的事情,却总是耍赖,根本不能说到做到?
为什么上小学的孩子写个作业那么慢,干什么都磨磨蹭蹭?遇到这样的事情,简直分分钟就想爆炸。
我们一定要结合孩子的年龄来理解。
人类的大脑发育是有着一定的顺序的。
首先发育主管生存本能的脑干(婴幼儿阶段),其次发育主管情绪、记忆以及协调各种外界刺激的边缘系统(幼儿至学龄期),最后发育主管逻辑、理智、计划、道德的前额叶皮层(青少年阶段)。
儿童的额叶尚未发育成熟,既缺乏对事物的预见性,又缺乏情绪控制能力,所以容易发脾气。
现在很多父母颠倒了这个过程,在孩子身体本能居主导的脑干发育时期,不给孩子活动的自由,总是让他们这也别碰,那也别动,不许跑跳,老实安静地待着。
在主管情绪和记忆的边缘系统尚未成熟的时候,要求孩子控制好情绪,逼迫孩子坐下来机械背诵书本知识。
而主管逻辑和道德的前额叶皮层最后发育,我们却要求孩子从小爱分享、守信用、不哭闹,具备道德意识和自控能力。
这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并不是孩子不愿意配合我们,而是他们的能力和年龄确实没有达到相应的成熟度。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两三岁的孩子还没有发展出社会交往能力、不会交朋友,五六岁的孩子不具备说话算话的契约能力,刚入学的孩子不理解抽象概念题目的要求,这些都是很正常的。
他们需要我们的协助,慢慢成熟。这时候我们再怎么着急,也是急不来的。
理解孩子,耐心等他们长大,不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其实也是在放过自己。
第三个原因,我们容易对孩子发脾气,有时候是来自于对其他事情的迁怒。
当父母公婆和我们的育儿理念不一致的时候,孩子的行为就有可能成为我们追求的一个证明。
孩子听话表现好,证明我是一个好父母;倘若孩子表现不符合大家的期待,我们就可能被指责。
再加上老公的不支持不理解,不帮忙分担育儿压力,甚至还会补刀:“不就是孩子的这点事儿吗?你整天就带个孩子,还带不好?”
很多父母除了育儿琐事之外,还要面对工作上的压力。
白天见老板客户,晚上陪孩子家人,哪一样都不轻松。
就有可能积压下很多无处释放的情绪,此时孩子的哪一点“无理取闹”,都会成为我们情绪的触发事件。
因此,分清哪些是自己的事,哪些是孩子的事,更有利于我们面对不同的生活场景,做好身份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