迹象二:动手能力很差,内心脆弱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一书中写道,培养孩子的能力,分为下面这四步:
◆ 第一步,我们为你做这件事。
◆ 第二步,我们和你一起做。
◆ 第三步,我们看着你做。
◆ 第四步,你独立完成。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并没有及时从第一步推进到第二步,导致孩子没有锻炼出生活的种种能力。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初中老师,发现回收的早餐盒里的鸡蛋学生根本没怎么吃,只有少数的孩子剥鸡蛋吃了。
他把鸡蛋发还给学生后发现,很多孩子根本不会剥鸡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剥鸡蛋对孩子而言并不简单。当孩子第一次剥鸡蛋,往往都会将鸡蛋剥得坑坑洼洼,鸡蛋上面甚至还残留着不少破碎的蛋壳。
这时候,大人看不下了:“你别搞了,我来给你剥。”
于是,第一次剥鸡蛋失败。
第二次可能又是同样的情况。之后,你就会发现孩子开始等着大人给他们剥好再吃,“剥不好鸡蛋这件事”的认知就这样被孩子接受了。
父母过度养育,最有可能导致孩子啥也不会。
不少家长都有个认识误区,总觉得小时候多替孩子做一点,孩子长大自然就会自己做了。
然而事实是,孩子不可能在18岁那天,奇迹般地获得了所有的生活技能。
生活的能力是需要锻炼的,一个缺乏生活能力的孩子,他的内心也会越来越脆弱。
养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有一个很简单也很容易被忽略的方法,那就是:让孩子尝试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这样,他才能形成对自身能力的信心,当他独自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也没那么容易崩溃。
不要为孩子做他可以尝试去做的事,这样孩子才能脱离我们,成长为独立的成人。
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家,在这之前,他需要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