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寒假,孩子拿着期末成绩单回家的那一刻,我在家长群里看到各种各样的讨论:有人在为孩子的进步开心,有人在为退步焦虑,更多的是在讨论假期该如何安排。
前两天和班主任聊天,她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20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真正厉害的孩子,往往在假期里就奠定了超越的基础。”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孩子,每到假期就特别容易松懈。而班上那些学习始终很稳定的孩子,他们的假期是怎么过的呢?
经过和班主任深入交流,我惊讶地发现,那些学习自觉、越学越有后劲的孩子,他们的假期生活都有这些共同特点:
1. 主动复盘,及时查漏补缺
有很多孩子,考完试就万事大吉,好像从此就和这些题目和知识点说再见了。转身把试卷一塞,假期结束连题都找不到了。
但有好的学习习惯的孩子,不管期末考分高或者低,都会在拿到试卷那天,把所有错题分类整理:是概念不清楚?是粗心大意?还是时间分配不当?
他们会根据这些问题,假期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自然进步也会更大。
原来,期末考试不是结束,而是学习路上的加油站。
2. 作息规律,不任性而为
小美是班里的学习标兵,即使放假,她也保持着和上学时差不多的作息。班主任感慨道:”每到开学,她总是最快适应的那个。”
但很多孩子假期里经常看电视或玩到很晚,自然早上也起得晚。好不容易开学,又要花一周多才能调整过来。
原来,作息习惯的差距,就是开学后状态的差距。
3. 运动有度,张弛有序
假期学习任务没有那么重,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更应该加强。
每天必须出去运动一小时,但也不会因为玩得太high就忘了学习。
自律的孩子,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但他们连玩耍都有分寸。
4. 广泛兴趣,学以致用
班主任分享了小美去年寒假的故事:“她学会了烘焙,还用英语记录整个过程。”
学习新东西让假期很充实,回学校还能跟同学分享。
真正优秀的孩子,不是两点一线的学习机器,而是在各种体验中提升自己。
5. 合理规划,劳逸结合
有家长分享了孩子寒假的时间安排表,每天上午学习2小时,下午1.5小时,晚上1小时,雷打不动。
既不会因为贪玩荒废学业,也不会因为过度用功而厌学。
这样的节奏,不正是我们一直想要的吗?
6. 亲子沟通,共同规划
好的假期规划,需要父母的参与和支持。
成绩好的孩子,几乎都会和父母一起规划假期。他们会列出目标,商量时间,甚至讨论可能遇到的困难。
7. 坚持阅读,日积月累
看了今年海淀小学四年级孩子的语文和数学卷子,大家都觉得能读懂题目这个能力相当重要!
是的,数学题目也考验孩子通过阅读去理解题意的能力,更别提越来越难和灵活的语文阅读要求。
作为语文老师的班主任建议:”假期坚持每天半小时的阅读时间,对孩子的以后书写作文和阅读理解都很有帮助,还能拓展知识面。
孩子的差距,往往就是在一个个假期里拉开的。那些看似普通的习惯,积累久了就会带来质的飞跃。
我们总是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自觉,却忽略了这背后是一点一滴的习惯培养。
与其假期结束时手忙脚乱,不如现在就和孩子一起,规划一个既快乐又充实的假期。
不是所有的坚持都有效,但所有的进步都来自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