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陪儿子写作业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儿子写错了一个字,我轻声提醒他改正。没想到他顿时紧张起来,不停地用橡皮擦擦掉重写,写了三四遍都不满意,最后竟然急得哭了。
我当时一愣,怎么一个简单的字能让他这么崩溃?后来,我才意识到,这种紧张情绪的背后,或许是我平时对他要求太过严格,总怕他出错,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作为家长,我们总希望孩子“越来越好”,却常常忽略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可能给孩子带来了无形的伤害。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说:“被控制过多的孩子,将很难发展出真正的自我。”
如果孩子有以下三个表现,或许是在提醒我们:你管得太严了。
01 孩子胆小怕事,不敢表达真实想法
朋友小莉的女儿明明,平时在家里非常听话,从不忤逆父母。但有一次在家长会上,老师提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明明每次有问题都不敢举手回答?”
小莉听了很惊讶,回家问女儿为什么不举手。女儿支支吾吾地说:“万一答错了,老师会不会生气,大家会不会笑话我?”
这一句话让小莉心酸不已。她回想起,自己平时总是对女儿说:“这个要做好,不能有错误。”女儿长期生活在这种“不能出错”的压力中,自然变得小心翼翼,害怕失败。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一个人自信心的来源,来自于童年时期被接纳和认可的感受。如果孩子害怕表达真实想法,那说明他可能没有从家长那里感受到足够的包容和支持。
管得太严的孩子,可能会变成“讨好型人格”。他们的潜意识中,总是先考虑“别人会怎么看我”,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02 孩子过于追求完美,不能容忍自己犯错
同事阿伟的儿子亮亮在学校是“别人家的孩子”,每次考试成绩都在年级前十。但最近,阿伟发现亮亮的情绪越来越不稳定。有一次因为一道数学题做错了,亮亮竟然把整张试卷撕了,说:“为什么我这么笨!”
阿伟这才意识到,自己平时对儿子的期待太高了。每次考试,他总是盯着分数和排名,告诉亮亮:“这次考得不错,但还能更好。”久而久之,亮亮对自己形成了“必须完美”的要求,一旦达不到就开始自我否定。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过一个观点:人的成长需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孩子需要知道,无论他表现如何,父母对他的爱是不会减少的。
如果孩子一旦失败就情绪崩溃,可能是我们在无形中给了他们太多压力。
人生没有完美,允许孩子犯错,才能让他们真正学会成长。
03 孩子对规则过于依赖,缺乏自主思考能力
记得有一次带儿子去超市买东西,我问他:“今天想吃什么水果?”他犹豫了半天,最后问我:“爸爸,你觉得我该选什么?”
当时我以为儿子是礼貌,但后来发现,他在很多事情上都习惯性地等我做决定,甚至连周末穿什么衣服都要问我。
其实,这正是“被管得太严”的表现之一。家长总是替孩子做决定,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依赖规则,而不敢或不会主动思考。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需求。但如果孩子从小缺乏“自我选择”的空间,就很难真正培养出独立人格。
允许孩子试错和犯错,才是帮助他们发展自我判断力的关键。否则,等他们长大后,遇到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时,就会手足无措。
写在最后
美国心理学家朱迪斯·哈里斯在《养育的迷思》中提到:孩子的发展,更多依赖于他们在生活中所获得的安全感和自主感,而不是外部的“严苛控制”。
对孩子来说,适当的管教是必要的,但过于严格可能会压抑他们的天性,甚至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
当我们发现孩子胆小怕事、过于追求完美或者缺乏自主能力时,不妨问问自己:我是不是对孩子的期待太高了?是否应该给他更多选择和自由?
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控制,而是陪伴和引导。正如陶行知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我们要给予孩子的,是一个敢于做自己的自由灵魂。
点个【赞】,与家长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