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别再逼孩子“表演”礼貌!高情商父母会这样做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引言

“叫阿姨!怎么这么没礼貌!”

每逢家庭聚会或偶遇熟人,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家长一边尴尬地催促孩子打招呼,一边向对方解释:“孩子怕生,别见怪。”

这种过度尴尬和急于解释所展现的焦虑程度可见一斑——孩子不打招呼是否意味着没教养?会不会影响未来的社交能力?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的研究表明:强迫孩子打招呼不仅无法培养真正的礼貌,反而可能损害他们的自尊心和社交意愿。

智慧的父母从不逼迫孩子表演“礼貌”,请原谅我用“表演”这样一个词,他们更愿意将每一次社交场景转化为孩子成长的契机。

01

为什么越逼孩子,越容易适得其反?

为什么我们明明用很温和的引导性话语去鼓励孩子打招呼,孩子反而在打招呼这件事情上更加退缩呢?

以下 3 个原因值得你认真思考。

❶ 羞耻感会摧毁孩子的社交自信

从心理学角度看,当众批评孩子“不懂事”“胆小”,会触发他们的羞耻感。

这种负面情绪形成恶性循环:越被指责,越抗拒社交;越抗拒,越容易被贴上“没礼貌”的标签。

❷ 模仿本能被错误示范瓦解

研究发现,80% 的孩子不愿打招呼的真实原因,是家长自身缺乏主动问候他人的习惯。

例如,如果家长对邻居视而不见,却要求孩子热情问好,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会让孩子对“礼貌”产生认知混乱。

❸ 过度关注形式忽略本质

绝大多数家长在面对打招呼这件事情的时候,很本能的只是要求孩子去打招呼,但不会提前或者随后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打招呼。

礼貌的核心是尊重与真诚,这种尊重和真诚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其实是很抽象,很复杂,不容易理解的概念,需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理解。

如果只是机械地执行“叫叔叔”,“喊阿姨”的指令,即使孩子因害怕被批评和责骂勉强开口,也有可能形成讨好型人格,失去对人际交往的真实感知。

02

高情商父母的 5 个黄金应对法则

打招呼本质上是一种社交方式,而想要真正让这种方式对孩子起到作用,有以下 5 个原则需要遵守。

法则① 信任式引导:你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友好

前面说过,打招呼本质上是一种社交方式,但社交方式很显然不止这一种方式。

与其强迫孩子开口,不如赋予孩子一定的选择权:

█ 动作替代语言:如果你暂时不想说话或者不知道该怎么说,可以挥挥手或者微笑吗?

█ 逐步突破舒适区:可以先引导孩子从点头示意开始,逐步过渡到简短称呼,最后尝试简单对话。

法则② 示范型榜样:“看,爸爸妈妈是这么做的”

孩子在日常生活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途径就是:模仿成人。

在社交关系中也是如此,因此与其纠正或者引导孩子去用家长想要的那种方式打招呼,不如身先士卒,先去在生活中做出主动打招呼的示范。

主动打招呼可以使用:语言、微笑、动作。并且在事后引导孩子理解打招呼其实有很多不同的方式。

█ 日常场景浸润:取快递时主动对工作人员说“谢谢”,遇到邻居先微笑问好。

█ 事后复盘交流:“刚才妈妈和保安叔叔打招呼时,他笑得好开心,原来一句问候就能让人感到温暖呀!”

法则③ 游戏化练习:“我们来玩角色扮演吧!”

游戏是儿童的主要工作,儿童在游戏中学会了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技能。

在可能面临的现实社交场景之前,我们可以预先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去跟孩子做相应的练习。

在练习中逐渐让孩子适应真实世界的社交。

█ 家庭剧场:用玩偶模拟超市结账、公园偶遇等场景,轮流扮演“主动问候者”。

█ 正向激励:制作“礼貌能量卡”,每完成一次友好互动就贴一颗星星,积累奖励。

法则④ 共情式沟通:“我明白你现在的感受”

孩子在真实且陌生的社交场景中,有退缩的行为是非常正常的反应。当孩子拒绝打招呼或者有明显的退缩行为时,这样做会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 接纳情绪:“见到不熟悉的人会紧张很正常,妈妈小时候也这样。”

█ 提供支持:“需要我牵着手一起过去吗?或者我们先在旁边观察一会儿?”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当众批评。“怎么这么没出息”或贴标签“他就是胆小”,这类语言会加深孩子的心理阴影,降低孩子的社交意愿。

法则⑤ 渐进式社交:“从不强迫,但创造机会”

就像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提前练习一样,当家长有聚会或者其他集体活动,且孩子必须参加的事情的时候,可以提前告知孩子:参加聚会前告知孩子可能见到谁,或者展示照片,以此提前做好打招呼的心理建设,降低真实场景下的陌生感。

03

特殊场景应对指南

当然了,在孩子实际的社交场景中,还会发生很多你预想不到的突发情况。

场景1 亲戚当面批评“这孩子真不懂事”

遇到这种情况时,很多家长会碍于面子随声应和:对对,孩子确实还小。

其实父母在此时的反应非常重要,可以试着这样跟对方说:谢谢您的关心!他正在学习用自己觉得舒服的方式和人相处,熟悉之后会越来越自在的。

这种表达一方面能够维护孩子的尊严,让孩子更加信任和尊重你。另外一方面,也是在向对方传递科学的教育理念。

场景2:孩子问“为什么非要打招呼?”

很多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习惯上给指令,但很少给孩子讲指令后的原理。

如果孩子向你询问:妈妈,为什么非得要打招呼啊?

你可以这样跟孩子沟通:打招呼就像给别人的心里送一颗小糖果,让他们感觉到被欢迎、被喜欢。不过送糖果的方式有很多种,微笑、挥手或者帮忙开门都是很棒的选择哦!你是不是也很喜欢别人对你微笑,向你问好啊!

结语

养育孩子没有捷径可言,然而方法总比困难多。逼迫孩子打招呼,就如果把还未成熟的禾苗拔起来。

智慧的父母深知:真正的礼貌不是表演出来的乖巧,而是发自内心的善意与从容。

当我们用信任代替催促,用示范代替说教,用共情代替指责,孩子终将在充满安全感的氛围中,生长出属于自己的社交智慧。

这种智慧那可能是一个羞涩但真诚的微笑,可能是默默递上的纸巾,也可能是多年后,他们教会自己的子女:“表达友好的方式有很多种,你可以选择最让自己舒服的那一种。”

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培养“听话的木偶”,而是唤醒“有灵魂的思考者”。

从今天起,把打招呼的选择权还给孩子,你会惊喜地发现:当他们不被强迫时,反而更愿意主动探索人际交往的美好。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别再逼孩子“表演”礼貌!高情商父母会这样做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