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性教育”?
不同专家学者有不同观点,不同父母也有不同看法,在我看来,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至少应该遵循三个原则:
原则一:“性教育”越早开始越好
对孩子的性教育,永远没有“过早”一说,多早,都不及孩子接收的性信息早。
接收“性信息”,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
对于幼儿来说,洗澡时看到父母的身体,和异性父母不同的尿尿方式,对自己身体隐私部位触碰抚摸时产生的不同感受,都是他们在接收的性信息。
再大一点的孩子,带生殖器的脏话、路人过于暴露的服装、电视上亲热的镜头等等也都是围绕在他身边的性信息。
对于上了学,脱离了父母时刻掌控的孩子,接收性信息的途径就更多了,微信里的小黄图表情包、网站弹窗广告、游戏里“找老公”“找老婆”的信息,同学偷摸带来的小黄书、甚至大人讲的荤段子,都在加速孩子的性成熟。
越早开始“性教育”,越能平衡孩子从生活各个方面接收的不准确的性信息,越不会让孩子产生“害羞”“回避”等情绪。
原则二:态度越坦然越好
“妈妈,为什么你没有小鸡鸡?”
“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
“妈妈,为什么爸爸站着尿尿?”
“妈妈,你和爸爸在做什么?”
“(指着卫生巾、避孕套)这是什么?做什么用的?”
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意识到,当孩子问我们这些问题的时候,任何遮掩、回避的态度,都是在给孩子传达一个信号:这种问题是不该问的,是爸爸妈妈不会回答的。而斥责,更是彻底关上孩子从正规渠道了解“性”的那扇门,转而变得偷偷摸摸,更加好奇。
在孩子想要主动了解有关性的问题时,应该像回答“太阳为什么是圆的”“为什么要吃蔬菜”一样,态度自然地给予孩子答案;
在错过孩子爱问问题的阶段后,坦然地和孩子一起看绘本、读性教育读本,坦然地面对孩子对异性产生的朦胧情愫。
只有父母不觉得“性”是一件羞耻的、不可言说的事,孩子才能建立正确的性观念,相信从正规渠道获取的性知识,降低对小弹窗、小黄图产生刺激、好奇和尝试的欲望。
原则三:内容越科学越好
语言是个很奇妙的东西。
就算孩子不理解词汇的意思,也能从语境和情绪中感受词汇不同的感情色彩。
同样是性教育,当我们称呼生殖器的学名,而不是“低俗”的诨名时,我们的态度肯定会自然很多,孩子也会把性器官和手、脚、心脏等器官同样看待。
当我们说出“月经是由于女性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和我们说“这个叫大姨妈,也有人说叫倒霉了,来这个代表你是大姑娘了”,两句话对孩子产生的感受也完全不同——
前者是科学知识,后者是世俗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