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想伙伴」这一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Svendsen提出,指的是「他人看不见、完全由儿童想象出来并认为是真实的隐形同伴」。
此后,相关学者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扩展,认为一些真实的物体,如果被孩子赋予了拟人化的特征,视之为同伴并与其长期交流,则也可以定义为假想伙伴。
事实上,假想伙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
曾有文献报道,多达65%的孩子拥有过假想伙伴,而出现这一现象的年龄主要有两个高峰段,一个是2岁半到3岁半,另一个则是5岁到9岁。
因此,当爸爸妈妈们看到孩子对着空气有说有笑,或是跟手里的布娃娃喃喃细语时,千万不要再大惊小怪喽。
要知道,这可是每一个正常儿童都可能会经历的情况。
皮亚杰游戏理论认为,「游戏可以帮助孩子解决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其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同化作用在想象中改造现实,获得情感方面的满足。」
简单点来说,假想伙伴其实是游戏的一种表现形式。
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状况时,他们会通过创造想象中的伙伴并设计情境,来弥补和完善这种落差,从而重新取得内心的平衡,由此收获快乐。
比如:
当孩子在现实中缺乏社交、感到孤独时,他们会与自己的假想伙伴进行互动,获取交往的满足;
当家庭状态有所变动、使孩子不安时,他们会通过假想伙伴来寻求慰藉与安全感;
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犯了错时,他们会通过构造一个假想伙伴,来承担这份批评,从而减轻自己的压力;
当孩子特别喜欢某件物品或动画片中的某个形象时,他们会通过假想伙伴的形式,让这种感情进一步强化……
此外,它还是孩子对于现实的延伸与扩展。
可能孩子的表达能力有限,但发散性的思维早就将他们所看到的一切赋予了生命。
在这个虚拟世界里,有太多不为我们所知的精彩剧情,正在悄悄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