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值得N刷关于教育的纪录片推荐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当今社会,每时每刻都都在发生变革。这种变革,让所有父母期待,又焦虑。

科技社会,一方面给了所有人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和机会;另一方面,迅速变化所带来的未知,让我们无法确定,给孩子的教育是不是正确。

究竟要怎样应对社会的变化,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让他们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这个问题困扰着所有的家长。央视力荐超500部高分优秀纪录片推荐,孩子看了格局炸裂自律成瘾

路透社北美地区唯一的华人财经女主播,央视钦点的海外连线节目特约财经评论员陈一佳,在成为母亲之后,面对教育,她和大家有着同样的困惑。

于是,她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带领迷茫的中国家长,探访了五个在教育方面各具特色的国家——英国、美国、以色列、肯尼亚、中国,寻找他们为了适应未来社会所开创的教育实践。

这部纪录片名为《你好,未来人类》,我们有幸跟随纪录片的脚步,亲身探访国外不一样的教育环境,一同发现更多新视角,针对「未来孩子如何教,怎样教」,获得新的见解与思考。

我把纪录片中探讨到的问题,分成了三个模块。

01

电子产品会剥夺孩子的童年吗?

(英国&以色列)

我们是电子时代的「闯入者」,面对电子设备的全面入侵,看到的大多还是它们给孩子带来的弊端,而其他国家将电子设备引入课堂的做法,或许会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一面。

英国威尔士的圣朱利安小学,正在进行一场教育改革。

这所小学里,所有课程都依赖电子设备进行,被誉为「电子先锋示范学校」。3-11岁的学生都对电子设备使用娴熟,对各类软件和社交媒体如数家珍。

乍看之下,这样的课堂简直是家长们的噩梦。但真正走进课堂,我们会发现,电子教育和我们的想象还是不太一样的。

例如,下面是一堂小学五年级的课程。老师正在要求孩子们用TinkerCad(3D打印软件)打印二战时期的安德森防空洞,来学习它的使用和结构。

看似在练习3D打印技术,而实际上,这是一堂历史课。不仅用到3D打印软件,让孩子们自己设计防空洞,学校还在操场上搭建了防空洞模型,让孩子们亲自钻进去感受。

校长解释道:

虽然我们可以额外再开一堂3D打印课,但我们更希望通过其他学科来教授数字技能,让学生了解我们是如何运用数字技术支持其他学科,让科技变得更有实际意义,也让历史变得更有趣。

这个学校的课程设置,让我们看到,帮助孩子与时俱进,如果仅仅是增加一个编程课或3D打印课,就会为了项目而项目,与现实社会割裂。

其实学校不需要做加法,只需把科技变成原有课程的一部分。下面是学校让孩子通过编程做一个简单的计步器,在体育课上用到自己的科技成果,亲身体验科技如何用于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同样地,圣朱利安小学6年级的读写素养,也用到视频录制的方式来进行,同学们还要互相点评各自的观点。

也许大家会觉得,同学们都是面对面上课,这样的形式有些多此一举。

而校长解释道:孩子们在视频里提出观点和回应,其实是网络安全中重要的一块。

我们要教会孩子,如何发表言论、如何回应别人,避免网络霸凌;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在网上不能轻易透漏个人信息和住址等等。

这样的教育帮助孩子了解自己作为网络公民时,如何管理自己的行为,以及网上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批判性地思考自己所看到的内容。

无独有偶,以色列的课堂上也引入了电脑作为辅助工具。陈一佳观察到,上课期间,有女孩子对着电脑梳头,有男孩在电脑上打游戏,并没有在听课。

于是她问老师:「你是否会担心,因为用了电脑,孩子们会开小差的情况。」

她得到了一个不同的答案,一个全新的角度。

老师回答说:「我并不觉得这和我们小时候,在书上写写画画,有什么不同。发现他们在走神,那我们就过去提醒他们,然后继续上课。」

是的,许多问题由来已久,并不是新设备的错,只要做好引导和监管,电子设备也并不是洪水猛兽。

可孩子们面对电子产品所表现出的成瘾、沉迷,还是让我们担忧。整日与电脑为伍,孩子会不会对真实世界的其他一切都不感兴趣了?

在英国的森林学院里,又采取了与圣朱利安小学完全相反的教学模式——他们完全不使用电子设备进行教学,采用全实践的方式进行学习。

这里的孩子每日在森林里进行探险,跟随老师一起观察自然,为刺猬制作小窝,孩子都玩得不亦乐乎。一名喜欢ipad的5岁中国女孩,在这一整天的课程中,完全没有想到要玩她的ipad。

体验过两个学校的教学后,陈一佳问这个女孩更喜欢哪个学校。她回答,更喜欢森林学院,因为那里有很多冒险活动可以体验。

其实,前几代的孩子,就是在漫山遍野的奔跑和捕虫中度过童年,是不是因为现在的孩子被困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之中,而被剥夺了原本的乐趣,才转而更加沉迷虚拟世界?

这是值得思考的。

02

上名校是赢在未来的唯一出路吗?

(美国&以色列)

看完了英国两所各具特色的小学教育,我们不由得还是面临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升学和工作

这不是中国一个国家面对的难题。

首先我们来到美国,这个在他人印象中贴着——高科技、快乐教育、自由发展标签的国家,这里的孩子都在经历怎样的学习呢?

陈一佳的儿子今年4岁,明年就要申请小学的学前班。她希望孩子进个好学校,于是,她带着孩子体验了培训机构的准备课程——翻来覆去的做各种问答题,据说进天才班的孩子都在刷同样的题。

天才妈妈辅导班的工作人员直接告诉他们——根本没有所谓的神童,有天赋的孩子都在刷题。

不只是华人父母想让孩子上好学校,美国家长也同样。好的幼儿园每年会有春季校园参观日,这个参观日名额不仅需要预约,还要拼手速去抢,可能晚了10分钟,就抢不到了。

后续,他们又去了位于康州的伯特纳私立学校,这所学校近几年的大学升学率保持在100%,学校的目标是让所有学生都能进入名校。

能够有如此成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有体育特长。因为,很多名校对体育特长生有优待。

一批藤校的提前录取名额,有20%都留给体育特长生。

因此,很多家庭把体育特长生当做一个孩子上名校的捷径,为培养孩子的体育技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然而,上了名校,就能确保未来无忧了吗?

据调查,美国每年有4500万毕业生,但科技人才缺口依然非常巨大,仅2019年第一季度,就有91万岗位无人可雇。因为学校里并没有传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

密涅瓦大学创始人兼校长本·尼尔森如此评价:

我们似乎很少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所知道的那些世界顶尖学府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学校呢?哈佛大学教物理的方法和全世界许多最差的大学都是完全一样的,一样的物理定律,一样的教材……

尼尔森是硅谷成功的互联网人,同时也非常关注教育,在藤校上大学的时候,他就曾写论文批判过现在的大学教育。于是,他自己创立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密涅瓦大学,一所比哈佛大学难进,而学费又非常亲民的学校。

这所学校在世界各地都设立分校区,整个校区最重要的似乎就是学生宿舍。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从入学到毕业,他们要去世界各地进行体验学习,在不同文化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他课程大多在线上完成,由于网络的便利性,学校能够请到各领域的高级专家在线为学生们授课。

这里鼓励能力主导,在第一年学习了基础课程后,第二年开始,学生们就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感兴趣的社会课题来制定属于自己的专业课程。每年学校也会和各地的公司对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这是一所真正的社会大学。

本·尼尔森用实际成果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比著名学府差。他说有92%的毕业生毕业半年内都找到了工作,对金融感兴趣的学生也进入了一流的金融相关机构,毕业申请哈佛研究生的3名学生全部被录取,还有一名学生跟随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攻读博士。

不过,在这里就读的中国学生君然也说,这里不是适合所有人。

美国的纽约自由学院,作为一所高中,也创立了不同的学习模式。

它发起了一个P-TECH项目,针对企业需要的人才,对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在这里,学生能够得到企业导师的指导和实习机会,从而逐渐发现自己真正想做的行业。

毕业之后,学生可以选择直接进入科技企业就业,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去读大学。

创始人认为,这种学习模式能为学生进入职场和大学做好准备,企业的加入让校方更了解社会的需求,孩子们的实习也让他们更了解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同样的模式,在以色列,用另一种方式展开。

一个在大众印象中常年被战火包围的国家,全国人口约850万,为北京市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却诞生了10位诺贝尔奖得主。

这个国家的客观环境需要工程师和科学家带来更多高科技,国民的意识出奇地一致,问到孩子将来的发展,他们会说,成为科学家。

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科学家?——幼儿园。

这里的孩子从两岁半就开始接受STEAM教育,并且每个学科都聘请该领域的专家,同时还需拥有多年教学经验。

每堂课上课之前,老师会问孩子们:「你们是谁?」

孩子们会回答:「物理学的科学家和研究员。」

上图给孩子们讲物理的老师拥有40多年教学经验,且本人拥有耶路撒冷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

以色列人深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就是培养求知欲与好奇心,让孩子学会学习,而不是猜测未来哪个行业更火爆,因为永远猜不准。

幼儿园开始开展的STEAM课程是基础,孩子们不必对每一科都精通,但了解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石,然后才是学会如何学习。

他们教会孩子学习的方式,就是在学校开展项目研究,让孩子了解自己能做什么,如何与组员互补,如何进行团结合作。

同时,他们也鼓励孩子亲自进入工厂,去实践那些真正的技术,和了解社会如今正缺乏什么。

这里的孩子们,课外班就是走进工厂。在一个机械工厂里,女孩子们娴熟操作着火花四溅的机器。

他们在这里,花大量的时间将电路、机械系统知识投入实践,并做出真正有益社会的成果。

他们给残疾的孩子做车,做市政服务的定位应用等等……

在肯尼亚,全国最好的大学,国际排名也在800开外。为了保证学生们接受的教育能够帮他们在社会中找到工作,那里的机构也开始了就业导向的技能培养……

03

中国「虎妈」的教育,是成功的吗?

(中国)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观察其他国家的教育,汲取并学习其中的优势。

但在耶鲁大学经济学家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看来,近年来许多国家的家长都开始向中国家长的教育模式靠拢,对教育的参与度越来越高。

在他们看来,中国的教育整体上是一个成功的故事,只是压力比较大,在未来需要更加关注创新和新思维。

这一集中,一个中国「虎妈」的全精英式培养,似乎起到了极好的效果。11岁的家进在英国儿童智力竞赛节目《天才儿童》中表现抢眼。私下里,他就读英国最好的学校之一,人缘好,体育艺术全面发展。

家进的妈妈会为他定制专属课程表,认为医生是理想职业,就从小给孩子熏陶学生物、当医生的氛围,告诉他当医生的回报。

孩子在各方面的表现确实相当优秀,综合测评机器得出的结果,也是这个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都远远超出同龄孩子。

唯一的问题就是孩子潜意识的精神压力非常大,精神紧张度达到了顶级。

专家给出的建议很简单——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妈妈要适应孩子会慢慢远离自己,妈妈也要有意识的放手,尤其是在青春期这个波动时期。

家进的妈妈也承认,因为自己首次做父母,所以希望给孩子最好的一切。

其他国家的父母,或许需要关注更多,而我们则是要做减法。

写在最后

这几个国家的走访,我们会发现,各个国家都进行了不同的教育创新尝试,但根本上脱不开两个核心:

一个是解决问题为导向。

孩子们走上社会,学习的一切知识都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有问题才有需求。因此,孩子们不仅仅是要为了成绩而学习,更要培养孩子发现问题的思考方式,并鼓励孩子尝试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另一个是找到平衡。

好的教育就是在找平衡,平衡电子产品和真实生活的关系、平衡基础知识和社会实践之间的比重、平衡父母的期许和孩子的压力。

掌握好平衡,就能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学会自我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同时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而这些能力,正是孩子在未来,适应社会最需要的东西。

做到这两点,很难很难,所有国家都在探索。

近些年,中国的创新教育也在逐步开放尝试。未来,我们的教育体制一定会越来越好,而现在,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补充义务教育的不足,帮助孩子达到一个平衡。

赞(26)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值得N刷关于教育的纪录片推荐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