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弱
让孩子体会成就感
玩游戏时,如果难度很大,我们一般很难坚持,因为失败的感觉是很痛苦的。
而学习也是这个道理,过难的题目,就如同横亘在孩子面前的峭壁,恐惧感油然而生。
阿留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计算题就老是出错,尤其是带7和8的计算,遇到一个就错一个。
他越是出错越不想练习,一看到数字就脑袋疼。
妈妈为此想了个办法,她准备了两张纸,写上一模一样的题目,两人同时做,做完之后互相批改。
结果妈妈老是出错,他反而做对的比妈妈多,每次都是他赢。
赢了几次之后,他就感觉特别有成就感,后来做题的时候,就慢慢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想要全部都做对。
其实,没有人天生喜欢被虐,想要孩子爱上学习,首先得让他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位会“骗”人的妈妈。
博主@白杨在上小学的时候,妈妈骗他说自己是文盲,被迫下岗,以后也没钱供他读书了。
为了能重新找份工作,妈妈希望白杨每天放学回家,可以讲课给自己听。
吓得白杨上课的时候都不敢开小差,每天认真听讲,一回家就赶紧把知识原原本本传授给母亲。
妈妈总是认真记笔记,还时不时向儿子提问。
就这样,白杨越讲越起劲,学习越来越积极,成绩也越来越好。
真正聪明的父母,懂得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利用孩子的心理,用“示弱”的方式帮孩子找到成就感。
这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会让孩子意犹未尽,不间断地坚持下去。
正向反馈
激发孩子的潜能
一位母亲曾经咨询过阿留:
我家孩子今年刚上初一,对学习没什么兴趣,记东西也很慢,被长期打击得没什么自信,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阿留的建议是,先给孩子找到一个主攻学科,比如这学期就提升英语,要提高30分;
这期间要不断给孩子正面的反馈,当他真的提高30分以后,自信心和动力都会随之而来,之后再提高数学、语文也更容易了。
其实,学习本来就是一场漫长又枯燥的修行,有些孩子开窍又比较晚。
如果我们总是批评、打击孩子的自信,孩子就会产生抗拒心理。
所以,不妨多给孩子一些及时的正面反馈,比如:
你今天作业完成得很及时,而且写得很认真,真不错;
你今天听课效率很高,吸收得很好,妈妈很为你开心;
亦或是给孩子一些积极正面的暗示——
哈佛女神詹青云从小学到高中一共转学6次,每一次到了新的学校,成绩在班里都是垫底。
但詹青云的妈妈却从来没有埋怨过女儿,而是一直在“暗示”女儿:
“妈给你算过了,到四年级,你就会成为全校最棒的学生。”
“妈重新算过了,成为年级第一的时间,就在初一。”
哪怕愿望一次次“落空”,但妈妈始终坚定地告诉女儿:你就是最棒的。
结果高二那年,詹青云真的成了年级第一。
父母的语言,对孩子有着深刻的影响。
积极的暗示以及正面的反馈,会温暖孩子的心扉,激发孩子的内驱动力,让孩子相信自己,爆发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