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和一位在教培行业干了10年的老友聊天,他跟我说了一句特别扎心的话:“90%的娃都是普娃,80%的鸡娃都是没有意义的。”
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苦笑着摇了摇头:“补课真的很难定向提高。你以为花钱就能解决问题,但其实,真正能大幅度补上的,往往是孩子突然开始想学了,积极性特别高。而这种‘突然想学’,可能是某个老师的某句话触动了他,也可能是他自己突然开窍了。”
补课能解决的,往往是那些知识卡在基本概念混淆上的孩子。但即便是这些孩子,也需要家庭环境相对宽松,才能有进步的空间。
01
某教育机构调研显示:一线城市家庭年均教育支出超10万,78%的家长表示“不敢不鸡娃,怕耽误孩子一生”。
但真相是:
你花20万买的“清北名师1对1”,可能只是普通大学生兼职;
孩子考进年级前10%,未来工资未必比普通孩子高20%;
那些“赢在起跑线”的娃,半数在青春期因厌学彻底躺平……
给孩子报班的本质,是成年人将生存焦虑转嫁给了孩子。
我们害怕孩子未来没出路,却忘了问:“如果孩子一生平凡,难道就不配幸福吗?”
02
作为一个从教10年的老师,我见过太多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拼尽全力。
有的家长每天接送孩子上补习班,风雨无阻;有的家长省吃俭用,就为了给孩子报最贵的课程;还有的家长甚至辞职在家,全职陪读。
可结果呢?很多孩子的成绩并没有明显提升,反而因为压力过大,开始厌学、焦虑,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课外班的作用被夸大了。
很多家长认为,只要花钱报班,孩子的成绩就一定能提高。可事实上,补课只能解决知识层面的问题,比如某个知识点没听懂,某个题型不会做。但如果孩子本身没有学习动力,补课的效果往往微乎其微。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被忽视了。
我教过一个学生,父母都是高知,但家庭氛围特别紧张。每次考试,父母都会给他定一个很高的目标,达不到就批评、责骂。结果,这孩子越学越没信心,最后索性躺平了。
三、孩子的内驱力才是关键。
我见过很多成绩显著提升的孩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内驱力特别强。这种内驱力,可能是对某个学科的兴趣,可能是对某个目标的渴望,也可能是对某个老师的崇拜。
03
回到前面的问题,怎样补课才有用?
我的答案是,与其砸钱买学区房,不如先改掉自己回家就刷手机的习惯;与其逼孩子考985,不如先让自己成为终身学习者。
当自己好了,自己创造出来的环境和意识才能有变化,对孩子才有正向的影响,当自己不好的时候,即使花很多时间金钱精力在孩子身上也不会有太多的变化。
真正的教育不是改造孩子适应系统,而是你先活出自己。